鹿港天后宮(又名舊祖宮或聖母宮)的創建,始於清初,原廟位於現址北側,古地名「船仔頭」附近(今北頭三條巷內)。天后宮的創建年代並未有明確的史料記載,然而在台灣開墾的初期,只要有閩南人的地方,大多已有祠祀媽袓。由嘉慶21年(1816)「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」得知:「……聖母宮……顧自創建迄今,百有餘年……」此碑文即說明鹿港天后宮創建年代應在康熙55年(1716)之前。
康熙年間台灣中部移民日益增多,對於保佑航海平安的媽祖信仰益加虔誠,鹿港的媽祖廟便顯得過於狹小。雍正3年由施世榜獻地,遷建媽祖廟於現址處,地方人士為感念施世榜的善舉,於天后宮右廂廊內供奉施世榜的長生祿位。
鹿港天后宮在嘉慶年間稱為「聖母宮」,乾隆52年(1787)大學士福康安於鹿港港墘興建媽祖廟,此廟為乾隆皇帝所敕建的天后宮,是清朝官方所祭祀的廟宇。為分辨這二座媽祖廟宇,鹿港聖母宮被鹿港人稱為「舊祖宮」,官建媽祖廟則稱為「新祖宮」。
嘉慶19年(1814)舊祖宮廟宇傾頹,屋椽牆垣剝落,泉、廈等八郊及地方士紳、船戶舖戶相繼響應,捐資準備重修。舊祖宮自嘉慶19年季秋(農曆9月)開工,嘉慶20年(1815)季春(農曆3月)完工,歷經七月餘完成舊祖宮的重修,重修後舊祖宮的廟貌耳目一新,聖像奕奕,神光煥彩。
嘉慶21年地方士紳將此次重修的始末,鐫刻「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」,此塊碑文記錄有鹿港八郊的名稱,分別為泉郊、廈郊、南郊、油郊、布郊、染郊、糖郊、郊郊(什貨商),是目前文獻上出現八郊名稱最早的史料。
鹿港自乾隆49年(1784)開為官方設立的正口後,商賈林立,船運往來於鹿港泉州之間,為當時台灣中部的貿易商港,八郊的設立說明了鹿港在嘉慶年間商業的鼎盛。由於舊祖宮為鹿港的閤港廟,鹿港皆稱此廟為「天后宮」。
同治8年(1869)廟貌又現傾頹,牆垣剝落,鹿港同知孫壽銘及舉人蔡德芳召集郊商士民倡議,準備重新修護鹿港舊祖宮,重修工程於同治9年(1870)孟春(農曆1月)開始,為擴大廟宇的格局,將廟地往北移八尺(240公分),廟宇面寬增加三尺(90公分),廟門依舊向西面對著海洋。
此次的重修將舊廟全部拆除重建,工程歷經4年餘,同治13年(1874)孟冬(農曆10月)完成天后宮的重修。由於此次的重修,廟貌煥然一新,當時邀請泉州「西來園」連來匠師雕刻媽祖聖像、千里眼與順風耳供奉於廟中。
昭和元年(1926)11月10日由當時天后宮管理人郭振英等20餘名人員,聯名向台中州申請「鹿港天后宮改築募款許可」,昭和2年(1927)6月7日天后宮獲得重修許可。
天后宮自昭和2年開始重修,歷時10年,至昭和11年完成全部工程。此次的重修,基本上已將正殿及三川殿全部拆除重建,惟後殿並未重修,仍為供奉玉皇大帝的凌霄寶殿。
民國48年媽祖誕辰一千周年,鹿港信士捐資重建後殿,至民國50年完成神明的安座。民國74年經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,民國81年成立媽祖文物館,展示媽祖文物、鳳輦與湄洲祖廟贈予鹿港天后宮的相關文物。
圖: 跟著媽祖走
文:http://www.mdnkids.com/taiwan_temples/index2.asp